“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。”
在面对孩子撒泼打滚不想学习的时候,有些家长会选择‘尊重’孩子。
“反正他还这么小,以后想学有的是机会”;
“他不想学,你逼他有什么用”;
“孩子不喜欢,就随他吧”。
但我们要知道,每一个的孩子,都离不开父母的严格教导。
正如作家桐华所说:
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付出和收获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里会逐渐形成两种人,一种人因努力而成功,另一种因懒散而失败。
1、教育路上,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自觉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身边的家长变得越来越尊重孩子。
生活中,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:
家长看到别人家孩子学琴学画,就兴冲冲地给孩子报名,结果不到几天,孩子觉得太累不想学了,家长也遵从孩子的决定。
这个举动看似是尊重孩子,实则是对孩子的放任和不负责。
父母一味尊重孩子的选择,只会让孩子的学习永远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。
懒惰,是人的本性。
大人在面对电视、手机、游戏、零食的时候尚且难以克制,更何况是几岁的孩子。
歌手刘欢一直很崇尚“快乐教育”,从女儿出生后,他就决定尊重孩子的任何想法,不强迫孩子做她任何不想做的事。
事实上,他也这么做了。
但是在一次采访中,刘欢直言“后悔了”。
他说,女儿其实是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人,小时候就很喜欢摆弄一些乐器,但是没有耐心,不肯练琴。
当时他觉得,既然孩子不愿意练,那就算了。
现在看到身边其他孩子多才多艺,不免有些后悔:
“从小就没有迫使她学音乐,我觉得有点后悔。其实你迫使她练一练,她可能就很好,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,还是可以推一把。”
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,孩子学习的年龄错过就是错过了,就算再懊悔也无法弥补。
孩子之所以是孩子,就是因为他缺乏自觉性。
所有自觉自律的孩子,前期靠的都是父母的监督。
如果孩子一说‘不想学’、‘不喜欢’,父母就尊重孩子的想法,就只会让孩子在放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2、每个孩子的,都离不开父母的付出
真正有远见的父母,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都会有点“狠心”。
周杰伦曾在节目中自曝自己小时候被母亲逼着练琴的辛酸史。
从4岁开始,周杰伦的妈妈就逼着他每天练2个小时的钢琴。
年纪小的周杰伦根本坐不住,为了督促他,母亲会拿着藤条,默默坐在一旁看着。
每当听见窗外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,周杰伦心里都特别难过:为什么别人都在玩,而我却要学钢琴。
但是,母亲没有因为他的抗拒放松对他的要求,仍旧十年如一日地督促他。
成名之后,周杰伦多次在采访中感谢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。
如果没有母亲曾经的严格教导,就没有今天的他。
世界上所有的成就和努力都是呈正比的。
你对孩子付出多少,孩子努力多少,终都会一一反馈到孩子的身上。
在孩子想放弃的时候,父母都有义务适当地逼一逼孩子。
只有不断引导孩子向前,孩子将来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。
3、“逼孩子”一定要适度
逼孩子坚持学习,听起来好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。
事实却并非如此。
目前中国孩子的学习任务本身就重,如果家长还过度逼迫孩子,很容易造成悲剧发生。
据统计,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。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,还有8个自杀未遂。
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,12岁占位(40.3%),其次为14岁(22.7%),11岁和13岁(13.6%)。
在造成孩子自杀的原因中,学习压力过重占位(45.5%)。
所以,如何正确地‘逼’孩子,也是个问题。
逼孩子学习,不是不顾孩子的感受一意孤行,而是在孩子想偷懒、想放弃的时候,适当地推他一把,不让他半途而废,陪他度过艰难的瓶颈期和倦怠期。
正如龙应台写给儿子的那段话说的:
“孩子,我要求你读书用功,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,而是因为,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,选择有意义、有时间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谋生。”
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,如果没有父母的督促和陪伴,孩子很难坚持下来。
为人父母,在孩子需要推力的时候,我们就要做一回‘坏人’,哪怕孩子会生气,会埋怨,我们也要帮孩子一把。
真正的爱孩子,不知一味的尊重和放任,而是适当的严宽并济。
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曾说:
“快乐教育好像只能快乐那么几年,你爽了你的童年,就要在你的中年,你的老年付出代价。”
这段话很残酷,却也很现实。
再疼爱孩子的父母,也没办法保护孩子一生。
试问,我们现在不狠心逼孩子学会‘72变’,以后又有谁来帮他挡“81”难?